土家族打溜子

发稿时间:2018-09-30 13:52    浏览次数:2093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四:土家族打溜子

土家族打溜子是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土家族人民非常喜爱的一种古老的民间器乐合奏,是土家族特有的艺术形式。它历史悠久,曲牌繁多,表现丰富,演奏独特。

土家族“打溜子”又称“打挤钹”,土家语叫“家伙哈”,有的村寨又叫“得披口堂”,广泛地用于土家人节日喜庆、婚嫁迎娶、新居落成、舍巴摆手等民俗活动及场合,是土家族地区流传的民族传统打击乐合奏形式。演奏形式多样,曲目丰富,相传有300多支曲牌,目前尚存并收录130支,分为绘声、绘神、绘意三大类。绘声类如《鲤鱼漂滩》、《雁儿拍翅》等,绘神类如《小纺车》、《闹年关》等,绘意类《四季发财》、《观音坐莲》等曲牌,还有《安庆》、《迎风》、《八哥洗澡》、《画眉跳杆》等数十首代表性传统曲目。在我国少数民族器乐艺术中,打溜子独特的组合、精湛的演奏技艺自成系统。

由于乐器分别组合的编制不同,演奏形式分“三人溜子”、“四人溜子”、“五支家伙”三种,在演奏风格上自成体系。“三人溜子”乐队编制为头钹、二钹、大锣,为土家族“打溜子”的本土初始乐队编制演奏形式,主要分布在流经永顺县、古丈县、保靖县酉水河沿岸的土家族聚居的乡镇。“四人溜子”乐队编制是在“三人溜子”的基础上加上马锣组合而成,主要分布在酉水河两岸的永顺、龙山、保靖三县交界的大山区。它增加了“马锣”的高音声部,形成了独特的大山里山区文化意识,丰富了本土初始“三人溜子”的演奏形式和表现内容。“五支家伙”乐队编制是在“四人溜子”的基础上加上土唢呐的一种从本土打击乐向吹打乐发展的新的演奏形式。其唢呐演奏的曲牌明显带有外来音乐元素,形成本土与外来乐曲相融合的特点。

2006年,土家族打溜子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为保护主体。

image.png

上一条 土家族摆手舞 1970-01-01
下一条 澧水船工号子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