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七: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
湘西土家族毛古斯舞是最具古老的舞蹈,中外专家称“是中国民族舞蹈的最远源头”。
毛古斯舞,土家族语称“谷斯拔帕舞”,表演大多与跳摆手舞穿插进行,也有在一定场合单独表演。
毛古斯舞产生在土家族祭祀仪式中,流传区域内的各县志厅志均有记载,主要流传在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土家语称为“帕帕格次”或“拨步卡”,汉语多称为毛古斯或毛猎舞。它以近似戏曲的写意、虚拟、假定等艺术手法,表演土家先民渔、猎、农耕等生产内容,既具有舞蹈的雏形,又具有戏剧的表演性,两者杂糅交织,形成浑然一体的祭祀性舞剧。
毛古斯舞动作特点别具一格,表演时曲膝抖身,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的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根据表演的动作内容,可一目了然,如“打露水”、“扫进扫出”、“围猎”、“获猎庆胜”……。舞蹈最突出的特色是服饰原始,身穿草衣树皮,古老大方,颇有原始人的形象;表演者的动作古仆健康,对话时要求变腔怪调,使观者辨认和监听不出表演者是谁,这是舞蹈者最大的成功。
毛古斯舞对研究土家族最初的生活形态、原始生活方式,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家族毛古斯舞,又称“茅古斯”或“毛猎舞”。毛古斯舞产生于土家族祭祀仪式中。主要流传于湘西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古丈县。
毛古斯舞是一种具有人物、对白、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一定的表演程式的原始戏剧舞蹈。表演时曲膝抖身,浑身抖动,全身茅草唰唰的响,头上五条大辫子左右不停摆动;碎步进退,左右跳摆,摇头抖肩。其表演形态保留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神崇拜等远古信仰符号。
2006年,土家族毛古斯舞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为保护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