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连戏

发稿时间:2018-09-30 03:19    浏览次数:2097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十三:目连戏

目连戏,被艺人称为中国“戏娘”,也是当今全国各剧中保存最完整古代宗教的剧目之一。据戏剧专家权威考证,辰河目连戏堪称当今世界上罕见的古老宗教戏剧的“活化石”。

目连戏是中国现存为数不多的大型民间祭祀戏剧之一,它的演出配合盂兰盆会、罗天大醮、祠堂祭祖等宗教祭祀活动进行。辰河目连戏的主体剧目《目连传》,源于佛教的《盂兰盆经》,叙述印度僧人目连地狱救母的故事。《盂兰盆经》传入中国以后,唐代出现了僧人宣讲的《目连变文》,目连开始有了他的中国名字傅罗卜。宋代出现了乐人扮演的《目连救母》杂剧,并由北方传到南方。明代初叶,目连戏又作为南戏之一的弋阳腔的主要剧目,传到了五溪地域,成为具有辰河特色的《目连传》。

目连戏除了主体剧目《目连救母》以外,还有许多宗教内容或世俗内容的剧目,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剧目体系。其演出内容和演出形式,均保存着许多的早期的戏剧形态,故有中国戏曲“活化石”之称。目连戏在湖南的大戏剧种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辰河戏、祁剧的保存状态尤为完好。

辰河目连戏在五溪作“万人缘”演唱。“万人缘”是旧时辰河地域最盛大的群众性娱乐活动。活动由一个称为“首事班子”的群众组织,负责筹集资金,筵请僧、道和戏班子,进行酬神和演唱。目连戏的演唱,是活动的主体,在空坪旷野搭“草台”进行。届时,成千上万的山区群众云集戏场,一连数十天观看目连戏。在此期间,人们同时走亲访友,进行各种贸易活动。

辰河目连戏演出的剧目,是历经数百年形成的一种古代文化现象,是戏曲艺术与宗教、民俗的复合载体。它将儒、释、道的宗教内容,以及盛行于辰河的巫傩之风,融汇到了戏曲艺术之中,它将古代辰河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其它信仰、社会、生产诸方面的民俗画卷展示在人们的面前。目连戏的表演艺术和演出排场,集中了数百年间一代又一代辰河艺人的智慧,促进了辰河戏艺术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辰河目连戏停演。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国内外专家学者重新关注目连戏,评价目连戏在中国戏曲史中的地位。1989 年10 月,怀化地区艺术馆受文化部的委托,执行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国际文化促进基金会的援助计划,在怀化进行了录相演出,邀请了日本、韩国、加拿大以及国内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专家学者前来观摩,并进行了学术交流会。这次录相带已流传到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德国、韩国以及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1998 年,湘西组织一台目连戏赴法国巴黎演出,深受欢迎,轰动巴黎。

辰河目连戏是一个庞大的剧目组合,号称四十八本目连戏。音乐属于曲牌连缀体,共有曲牌203 支,还有锣鼓曲牌73 支,保留了古老的“圆腔点板”的记谱方法,还保留了大量民间戏曲的痕迹、民间演唱形式和民间艺人的天才创造。

2006年6月,溆浦县辰河戏剧院申报的辰河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湖南省祁剧院申报的祁剧目连戏被列入第一批省级名录。

   

                                                    (辰河目连戏《八殿寻母》

     

                                    (辰河目连戏《六殿见母》)                (辰河目连戏《盂兰大会》)

                                                              (辰河目连戏《钟馗捉鬼》)

上一条 傩戏 1970-01-01
下一条 荆河戏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