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花灯戏

发稿时间:2018-10-08 15:45    浏览次数:2785    来源:文创湖南    作者:

湖南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二十八:湖南花灯戏

嘉禾花灯戏

保护单位:  嘉禾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管部门:  嘉禾县文化局  

嘉禾县地处湖南省郴州市西南面,是肖克将军的故乡。分别与桂阳、蓝山、临武、新田、宁远等五县毗邻。属典型的丘陵地区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嘉禾是闻名遐迩的花灯之乡。

“天降嘉禾,神农教耕,”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实践,直接推动了农耕文化特别是嘉禾花灯戏的发展。长期以来,嘉禾花灯戏以质朴动人的语言,优美抒情的曲调,深刻而又真实的反映了嘉禾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嘉禾花灯戏是嘉禾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艺术。解放前县民有“腊目学灯调,正月闹花灯”之习。

嘉禾花灯戏作为湘南花灯戏的代表,它流行于蓝山、临武、桂阳、郴县、宜章、永兴、资兴、耒阳、汝城、宁远、新田等县广大城乡。据县文化局1962年统计,解放后,全县230个行政村,有516个业余剧团,大部分以演花灯戏为主,可见花灯戏遍布嘉禾城乡。由于各地风俗人情方言土语的差异,以及受政治、经济、外来文化的影响,由此形成的花灯戏两大流派分布在县境两大区域。一是钟水河以东,即本县的大岭、龙潭、小街田、袁家、普满、肖家、行廊等地四季班,该区域的花灯戏受外来文化影响少,纯系地方花灯,其特点是粗犷、高昂、山野味浓。二是钟水河以西,包括石丘、石富冲、田心、大塘等地四季班,其特点是表演细腻、文雅、委婉。

嘉禾花灯戏是湘南五个剧种(昆曲、湘剧、花鼓戏、祁剧、花灯戏)之一。花灯戏初为唱民歌,是以童子装丑、旦对唱的对子调,进而演人物故事,发展成为戏曲形式的两小(小旦、小丑)戏,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开始伴随龙灯、狮子表演,后受昆剧和祁剧的影响,对子调再逐步发展成小戏,故事情节越来越丰富。它又吸取了嘉禾民歌、伴嫁歌舞等民间艺术之营养,逐渐形成了较完整独特的民间文化艺术。1994年文化馆组织搜集整理对子调20个、剧目130多个、曲目200多首,为研究、传承嘉禾花灯戏奠定了良好基础。综观嘉禾花灯戏的发展史,嘉禾花灯戏千百年来不断发扬光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她来自民间、土生土长、源于劳动,创作于生活;2、音乐优美、常用的许多小调乡土气息浓厚,加上老艺人口头加工发挥,更显特色。3、表演自然活泼、恢谐、动作夸张,富有生活气息。4、花灯戏角色不多,一人可代多角,不需很宽的舞台和复杂布景道具。5、内容贴近生活,紧扣真善美的人间情愫、痛诉假恶丑的社会现象。

嘉禾花灯戏经过千百年的锤炼逐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嘉禾花灯戏的传承和保护缺乏应有的关爱和有力的支撑。嘉禾花灯戏面临濒危的尴尬局面。

麻阳花灯

麻阳花灯戏是湘西花灯的典型代表。原为一种歌舞传统文艺,始于盛唐,成于宋代,盛于清朝,形成过程中吸收了江南小调的柔美、麻阳山歌的直率、酬傩愿歌的悲壮、湘西苗歌的泼辣后,形成了自己优美、热烈、欢快的独特风格。后与阳戏、傩堂戏、辰河高腔、目连戏交融形成“麻阳花灯戏”,并成为湖南省地方保留小剧种之一。麻阳县花灯戏剧团于1961年5月成立,历经数代花灯艺人的传承和创新,形成了包括花灯歌舞和花灯演唱、花灯戏剧,集歌、舞、乐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麻阳花灯戏现已遍布麻阳各个村寨,深为群众喜闻乐见。

麻阳花灯戏按表演内容分有抒情型、叙事型、抒情叙事交融型三种,按表演形式分有单人套子、双人套子、多曲牌联套三种,按地域差异又有上山区“武花灯”和下山区“文花灯”之分,在表演时域上有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期间的玩花灯、五月初一至初七的演花灯和日常的唱花灯。一般由男女两人表演,众人击乐伴唱,并借用花扇等道具烘托气氛。麻阳花灯戏词曲丰富多彩,唱腔高亢悠扬,节奏舒疾相间,动作变幻多样,题材广泛,剧目丰富,呈现出优美、热烈、欢快的独特风格。

麻阳花灯戏的发展不仅见证着麻阳盘瓠文化发展轨迹,更以其表演动作之多,演唱内容之丰,遍布区域之广,传承人数之众创省内同类艺术之最,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和现实的社会实用价值。保护和承传、发展麻阳花灯,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研究五溪文化、湖湘文化都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现实意义。

桑植花灯戏

保护单位:桑植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办公室 

主管部门:桑植县文化局

桑植县地处湖南省西北部,东界石门、慈利两县,南界张家界市永定区、湘西上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县,西与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毗邻,北与湖北省宣恩、鹤峰县相连,是贺龙元帅的故乡。

上古时,桑植称西南夷地,西汉置充县,元置桑植宣慰司,雍正七年(1729)置县,属永顺府;1949年隶属永顺地区;1952年隶属湘西自治州;1988年5月改属张家界。

桑植花灯起源于春秋战国,繁荣于清。质朴、古敦、粗犷爽朗、欢快活泼、风趣诙谐,构成了桑植花灯主要的艺术风格。桑植人崇祝融,尊灶神,把“九天司命乙太府君”的神位和祖先神位一起供在神龛上,逢朔望以灯火相祭,显得质朴、古敦的特点。千百年来,桑植入每逢节庆,入夜,成百上千的人们,扶老携幼,以村寨为单位,提起一盏盏灯笼,举着一束束火把,汇成灯火的海洋,大显身手,异彩纷呈,歌舞达旦。桑植地处湘西北边陲,古时为西南夷地,自五代以来,历代王朝实行羁靡制,土司制度自此盛行八百多年。为达到“以夷制夷”“以上治土”的目的,规定“土官应袭子弟,悉令入学,渐染风化,以络顽冥。如不入学者,不准承袭。”敦促土司“以诗书严课诸男”,族内青年“雅好诗书,手不释卷”,  习汉礼、学汉文。所以,  当活泼欢快,风趣幽默的汉族花灯传入以后,很快被桑植人喜爱接受,并按照本民族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加以改造,使之本民族化,既具有汉族花灯活泼欢快,风趣幽默的本色,又富有湘西土家人质朴古敦、粗犷爽朗的性格特征,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和生活气息。

桑植花灯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和延续,在众多民间艺人的努力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概括起来,主要有二点:(一)社会价值。桑植花灯是桑植各族人们聚居盛行的一种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是桑植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桑植花灯折射了桑植各族人们的生活形式,是研究桑植民间民俗生产生活的活化石。桑植人把演唱、观看花灯作为乐事。

每逢过年过节,人们把演花灯列为赛事项目,走村串乡,挨家挨户登门演唱,非常适合于山区边寨。人、家娱乐,是研究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和社会生活演化的最佳途径。提倡并传承桑植花灯,可传承民族文化,汇聚民族精神。(二)艺术价值。桑植花灯种类繁多,有文花灯、武花灯、丑花灯等。花灯动作极为丰富。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把各种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所不同动态,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地体现在“套子”和“圈子”中,从而使“套子”和“圈子”种类繁多,极富感染力。桑植花灯依存于桑植民歌中,唱腔大量运用衬腔,既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力,又增加了生活气息,突出了地方风味。桑植花灯伴奏乐器丰富多彩,不仅有打击乐,还有竹笛、唢呐、胡琴等,使花灯的伴奏功能更加完善成熟。(三)美学价值。桑植花灯表现桑植人在创造生活、改造自然中的集体意识和高尚品德,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第一,以运动为美。桑植花灯在表演过程中,始终载歌载舞,充分展示出人的生命活力、生命力、生命韵律、生命节奏、生命动方等表现形式和表现形态,其动作是对原生态生活的自然表现+  动作形象生动、姿态优美。极富表现力,舞蹈性强。二、是以和谐为美。桑植花灯之所以深受群众喜爱,就是因为桑植花奸传递着“红灯万盏人于叠”的繁荣景象,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语言唱腔产生亲切、亲近感,容易产生共鸣,表达着人民群众对生活的喜爱。

桑植花灯内容丰富的种类、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使得桑植花灯独具魅力。

  


上一条 临武特色祁剧 1970-01-01
下一条 桑植白族仗鼓舞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