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鼓舞是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邻近瑶族地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色彩的民族民间舞蹈,是表现瑶族人民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手段。每当春节或庆贺丰收、建新房,或在祭祀“盘王”以及其它一些祭祀礼仪中,都要表演长鼓舞。表演的内容多为体现劳动生产和建造房屋的动作,表现的动作粗细并蓄,有着朴实的美感。加之,瑶族人民世代生活在山区,经常接触到自然界的一些有趣的事物,他们通过观察,摸拟其动态,形成了长鼓舞动作的又一特色。如模仿禽兽的有金鸡展翅、画眉跳笼、山羊反臂等;模仿植物的有大莲花、小莲花、扫地梅花、古树缠根等。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节动作,如春米、筛米、扎腰带等都融入其中,增添了舞蹈的生活情趣。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表现形式有“盘古长鼓舞”、“锣笙长鼓舞”、“桌上长鼓舞”、“芦笙长鼓舞”、“羊角短鼓舞”等。盘古长鼓舞流行于蔚竹口一带;锣笙长鼓舞是江华岭东瑶族“调盘王”时跳的一种集体舞蹈;桌上长鼓舞流行于大圩镇等地;山野味浓郁的芦笙长鼓舞流行于高滩一带;羊角短鼓舞流行于平地瑶一带。长鼓舞的打法过山瑶以“武打”为多,土瑶以“文打”为多。长鼓舞的音乐伴奏以唢呐为主奏,辅以奏鼓。有“大吹大打”和“小吹小打”之分,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口头传说,江华瑶族长鼓舞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宋人沈辽作的《踏盘曲》就清楚地描写了宋代瑶族节日民间舞蹈活动的实况:“湘水东西踏盘去,……乐神打起长腰鼓”。瑶族人民大量迁入江华是在元末、明初。他们根据江华的自然条件,垦陡土种杂粮,同时植树,每当一处垦种成片杉林之后,就不能再种杂粮,于是举家迁移,长期过着游垦式生活。他们每到一处,都要建造木屋安家,因此,建造木屋的劳动生活就成了长鼓舞的主要表现内容。长鼓舞中有一组二十多个专门表现造屋的动作,从寻屋地开始,到找树、砍树、锯树,直到上梁、盖屋,真实而又形象地反映了瑶族频繁迁徒的生活。
长鼓舞不仅是瑶族人民生产生活在艺术上的真实写照。而且在瑶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员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1951年和1954国庆节,江华瑶族长鼓手盘天丰、盘永明与周德成、赵庚妹,先后应邀进京表演,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82年9月,江华瑶族长鼓手冯茂林、黄文贵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应邀表演。2001年,被誉为江华“长鼓王”的李根普老人应邀中央三台登台献艺。可以说,瑶族长鼓舞在促进江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等方面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各种原因,长鼓舞目前正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况。因此,加强对长鼓舞的抢救和保护已迫在眉捷。
江华瑶族长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