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追夫人”长眠于此,看尽两千年湖湘巨变

发稿时间:2018-09-27 01:57    浏览次数:4018    来源:这里是湖南    作者:

1.jpg

一“别”五年,我湖南省博物馆终于在去年11月“重出江湖”,可想死你们啦!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00.jpg

我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历经5年的改扩建之后,展区面积从6000多平方米增加至2.7万多平方米,文物保护区面积从2000多平方米增至1.4万多平方米。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03.jpg

现在,我家外观呈独特的三殿式外形,体现出庄重、凝练的美感。这一外观设计出自日本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矶崎新先生之手,以“鼎盛洞庭”为创意源泉,从鼎的意象、气势及精神文化内涵入手,筹划出新馆的建筑外形。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06.jpg

我家现有馆藏文物18万余件,尤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商周青铜器、楚文物、历代陶瓷、书画和近现代文物等最具特色。

用我的大家长——省博物馆馆长、党委副书记段晓明的话讲,新湘博就是“全,富,美”:

全——拥有完整的文化空间,文保、展陈、教育等功能齐全。

富——新馆共展出四千多件套展品,非常丰富。

美——建筑美,展馆美,文物美,服务美。

2.jpg

长沙市东风路50号。

3.jpg

湖南省博物馆有多牛?

“东方睡美人”辛追夫人长眠于此;

11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各个身怀绝技,是当之无愧的顶级国宝;

其他重要文物也绝对不可小觑,它们其中一些甚至在人类发展史上占据里程碑式意义……

作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的八个国家级重点博物馆之一,我家可谓是藏品浩如烟海,宝物美不胜收!

百闻不如一见,我这就“随便”挑几件传家宝让大家长长见识:

辛追夫人

得益于深埋、密封紧密和相对无菌环境这三个有利条件,辛追夫人尸体历经2000余年保存完好。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10.jpg

↑辛追夫人复原蜡像。(资料图片)

再次与世人见面,这位“东方睡美人”外形一如出土时完整,肤色、皮肤无明显变化。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13.jpg

出土后,老娭毑先后搬了3次“家”,“家”中的条件一次比一次好,特别是这次改扩建后的“新家”,可抗8级以上地震。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16.jpg

特别的是,我们运用高科技手段,将老娭毑“新家”17米深的“墓坑”变成成电子屏幕,交替呈现巨龙腾翔、神兽飞跃、仙人游乐等连环画一般的景象,再现了2200年前汉人的升天梦想和永生渴望。

朱地彩绘棺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18.jpg

辛追夫人长眠的套棺从大到小分别是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棺、朱地彩绘棺和锦饰内棺,层层相套,尤以第二层和第三层棺材最为华丽。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21.jpg

朱地彩绘棺为梓木,通体内外髹朱漆。在外壁上用青绿、粉褐、赤褐、黄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制出各种精美的图案。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23.jpg

(朱地彩绘棺上的双龙穿璧图案)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26.jpg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28.jpg

(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的海报,上面这只鹿是不是有点儿眼熟?)

盖板上绘有龙虎相斗,头档上绘有双鹿踏雪,足档上绘有双龙穿璧,还有左右侧板上的仙人、鹿雀、龙虎、云气等精美图案,整幅画面充满了海外仙山与神仙洞府神迷迷离的气氛,并以此表达吉祥升仙的主题。

素纱单衣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单衣,又称襌衣(不是僧人穿的“禅衣”),指单层外套。素纱单衣是迄今所见早期衣物中最薄、最轻的一件,衣长132厘米,通袖长181.5厘米,仅有49克,是西汉时期纺织的“巅峰之作”。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31.jpg

时下年轻人喜欢的“内衣外穿”,专家说,其实早在汉代就已经流行。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33.jpg

T型帛画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T型帛画出土时放置在辛追夫人长眠的锦饰内棺的棺盖上,历经两千多年,品相完好,色彩鲜艳,画功高超,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36.gif

帛画的内容可以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分别描绘了汉人对天堂、人间和地下世界的想象,绘有日月、金乌、蟾蜍、猫头鹰、天门守卫者、飞天、墓主人、巨鲸等。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44.jpg

令人震惊的是,在最大太阳中间的黑鸟,被叫做金乌,竟是古人用肉眼观测到太阳黑子的现象。也因为这件文物,证明东方观测太阳黑子比西方早了2000年。

大多数专家认为帛画表现的是墓主辛追在侍者的簇拥下升天的场面,而这件帛画属于葬礼仪式中使用的铭旌,所体现的是对永生的追求,表现出了当时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人物龙凤帛画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47.jpg

《人物龙凤帛画》于1949年出土于长沙陈家大山楚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绢本帛画。

画中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而立的中年妇女,阔袖长裙,双手合十像在祈祷。妇人头顶上有一只腾空飞舞的凤鸟,尾羽向上卷起。左侧是一条体态扭曲的龙,正向上升腾。这个妇女头后挽着一个垂髻,上面系有装饰物,长衣拖地,服饰庄严华丽,人物体态婀娜。整幅画表现的是龙凤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

画中所绘的龙的形象,因初发现时龙的左足破损,只见右侧足,而一度被认为是夔,该作品也曾定名为《夔凤人物图》。

大禾人面纹方鼎  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49.jpg

这是一张禁止出国展览的商代神秘大脸,1959年出土于宁乡县黄材镇炭河里遗址。

此鼎形制雄伟,在装饰上以人面为饰,是目前全国唯一以人面纹为饰的青铜鼎。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53.jpg

(口沿内壁有“大禾”铭文)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56.jpg

(“大禾”铭文拓片)

人面纹方鼎的造型源于中原正统,但装饰手法极具地方特色。器内铸有“大禾”二字铭文,铸铭文的习惯同样来自中原,可“大禾”的含义又令人费解。种种谜团,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皿方罍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658.jpg

古有完璧归赵,今有完罍归湘。

“皿方罍”被誉为方罍之“王”,器形雄伟,纹饰精美,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精美的一件青铜方罍,同时也是商周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1919年,它于乱世重见天日,然而,器身与器盖却离散近九十年。

2014年,湖南人用“众筹”的方式,以2000余万美元洽购器身回国,最终让国宝身盖合体,重回故里。

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标本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702.jpg

这可是事关人类命运的两粒米。

它们被发现于距今约15000年的永州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具有野生稻、籼稻、粳稻的综合特征,是目前发现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标本。

陶釜  世界最早的陶器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704.jpg

这口“锅”同样出土于道县玉蟾岩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先人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

这件器物制作相当原始,胎体厚达2厘米,泥片叠筑而成,是迄今为止世界发现最早的陶器。

4.jpg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707.jpg

1972-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是西汉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一家三口的墓葬,共出土了三千多件珍贵文物,是20世纪世界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通过千余件珍贵展品历史与艺术交融的形式,以讲故事的手法,描绘了一幅轪侯家人生前的生活画卷,以及在天国世界里,先人逝后严格按仪轨下葬并带走死后世界生活所需,折射出汉初人们对生命的珍惜。

此陈列分为序厅及惊世发掘、生活与艺术、简帛典藏、永生之梦四个单元,是人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社会风貌的窗口。

湖南人——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微信图片_20180927014710.jpg

从约2.3亿年前湖南地区退出海水、露出陆地开始,按时间轴的顺序,呈现“湖南人”自身创造湖南区域历史、积累湖南区域文明的过程。

展览通过“家园”、“我从哪里来”、“洞庭鱼米乡”、“生活的足迹”和“湘魂”五个部分,向观众解读我们生活的热土潇湘。

这不仅是省博,也是湖南首次这么系统、全面地展示我们的先民如何在此繁衍生息,以包容开放的胸襟,融合历代移民,发展成为今天的“湖南人”。

上一条 张家界这件西汉铜俑,为何佩刀于腋下 1970-01-01
下一条 长沙博物馆里的湖南史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