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永出土的这件铜樽上,品赏两千年前流行的祥瑞图

发稿时间:2018-09-26 12:25    浏览次数:7268    来源:永州日报    作者:

东汉刻神兽纹带盖铜樽

微信图片_20180926202148.jpg

铜樽俯瞰图

微信图片_20180926202151.jpg

铜樽正面图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传说酒的发明者是仪狄、杜康二人。在古代,诗与酒是难解难分、浑然一体的。对于豪饮的人,特别是豪饮的文人似乎倾注了更多的热爱。三国时期的曹操,就有“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诗句。其子曹植,也有《七启》诗云:“盛以翠樽,酌以雕觞,浮蚁鼎沸,酷烈馨香。”至于酒仙李白,自然更多与酒有关的诗句了。不过,我发现李白在饮酒时常用一种酒器——金樽。你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将进酒》)、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行路难三首》),等等,就是最好的证明。

自从问世那天起,樽就是酒具。《玉篇·木部》:“樽,酒器也。”《说文》曰:“尊,酒器也”。段玉载注曰:由于尊“引申以为尊卑字……自专用为尊卑字,而别制樽为酒尊字矣”。即为区别尊卑之意别制罇、樽以示类器为酒器。考古发现的樽有木樽(上漆后为漆樽)、陶樽、金樽,银樽和铜樽。木樽易朽、易毁于水火,而金樽银樽大多为皇室贵族和豪华饮酒场所拥有,铜樽虽然较为普遍,但时隔千年,今人也是难得一见。

感谢上苍的恩赐。永州有幸,竟然出土了一件东汉时期的刻神兽纹带盖铜樽;永州人有幸,可以在市博物馆一览两千年前铜樽的绚丽风采。

1993年2月19日,对于世人来讲,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子。对于永州文物工作者来讲,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这一天,在距离江永县城六十里外的上洞乡新宅村,村民钟基生在自家的责任田里挖鱼塘。挖着挖着,突然挖出一团硬物。这是一个圆柱状的铜件,大约六七斤重。后来,经过文物专家鉴定,居然是一件国宝——东汉刻神兽纹带盖铜樽。

这件浅绿色的铜樽,直径22.5厘米,高25厘米,重3550克,属盛酒器。该樽子母口,筒形腹,有盖。仔细观察,我们可以清晰看见,它的盖顶有一小半圆纽,纽套一环。盖中部有一道凸弦纹,纹上铸3只卧身反首小羊,盖中饰柿蒂纹。樽腹中部有一道凸箍,箍上有一对铺首含环,环上方饰饕餮纹。腹饰龙纹与云纹,近底部饰几何纹。兽蹄形足,饰熊纹。装饰富丽,形象生动,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水平。

面对这件精美的铜器,我们需要慢慢品赏。

先说樽盖。弦纹是古代陶器及青铜器装饰纹样之一。纹样是刻画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作为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柿蒂纹,顾名思义如同柿子下部之蒂子一样,四瓣或五瓣,在古代寓意吉祥。《酉阳杂俎》载曰:“木中根固,柿为最。俗谓之柿盘。”古建筑图案多用柿蒂纹,寓意建筑物的坚固、结实。古人云:“梦里乾坤大 壶中日月长。”酒器用柿蒂纹,自然是寓意天长地久了。不过,柿蒂纹起源极早,我国古代的陶器、青铜器上已可见到。在汉代的玉剑首上也常有发现,在汉代以后就不多见,因为它转为以服饰的形式进行流传,明代华服上的柿蒂纹就是证明。至于羊,种类有很多,其中麢羊,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兽。传说麢羊跟普通的鹿和现在的羚羊群居不同,它有独特的个性,奉行独栖,晚上它会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把角挂在树木之上,身体悬空,以避天敌,所以又叫悬鹿。这件铜樽盖子上的三只羊,角很短,但也是寓意吉祥。中国古代阳与羊同音,羊即为阳,三只羊在一起,就是“三阳(羊)开泰”。不过,最引起我关注的是三羊反身,它们似在互相关心、关注。而以圆纽为核心,代表一种核心意识。若人用手去提盖子,环的高度超过三只羊,又在盖顶,寓意高高在上。一旦放下,圆纽低于三只羊。这就带给我一种臆想:圆纽象征皇权,而三只羊是忠心耿耿的老臣或民众。皇权始终为核心,因拥护巩固,最后高于三只羊。一旦失去三羊的拥护,就会垂落。正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今中外的政权,莫过于此。

次说樽身。或许,我上面的臆想是有一些道理的。因为这件樽的腹中部有一道凸箍,箍上有一对铺首含环,环上方饰饕餮纹。腹饰龙纹与云纹,近底部饰几何纹。兽蹄形足,饰熊纹。外观装饰富丽,形象生动,不仅体现了汉代青铜铸造技艺的高超水平,也同样带给人们诸多启迪。

现代人常说,艺术源自生活并高于生活。我想要补充一点:任何艺术更离不开想象力。古往今来,人的想象力无穷无尽,由此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比如,饕餮,就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按照现代人思维,世间不可能存在有头无身的兽类。但古人就是这么想的: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大头和一个大嘴,而且十分贪吃,见到什么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最后被撑死。鉴于此,饕餮成为贪欲的象征,故人们在制作青铜器时把它的面部设计得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常作为器物的主要纹饰。而让它原来张开吃东西的口,衔着一只环,是否也寓意着囚禁了它的欲望?

铺首衔环最早出现在商代,汉代的陶器、青铜器以及画像石、墓门以及棺椁上均有继承。它与祭祀有关,旨在与神灵沟通。东汉这件铜樽的设计者,通过这种表现手法,仿佛在跟神灵对话:饕餮胃口太大,而且贪婪,人类有些害怕,还是允许我们把它的嘴锁起来吧。

腹饰龙纹与云纹,也是祥瑞象征。龙,是四圣兽之一。中华民族自称龙的传人,龙纹也成了中华民族最吉祥、最神圣的纹饰。《说文解字》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龙纹作为青铜器纹饰,最早见于商代。云纹,古代中国吉祥图案,象征高升和如意,几千年来,被广泛装饰在古代建筑、雕刻、服饰、器具及各种工艺品上,这与古代人民的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在青铜器饰纹上,几何纹后来居上,在其他纹饰衰退后几何纹成为主体纹饰。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

再说樽底。三只兽蹄形足,饰熊纹。兽蹄,既有图腾成分,也是坚强的象征。至于熊,班固在《汉书·武帝纪》中记载,汉武帝说他在中岳嵩山亲眼看见了“夏后启母石”。颜师古给汉武帝的话加注解说:“启,夏禹之子也。其母涂山氏女也。禹治鸿水,通轘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太平御览》卷五十引《山海经》曰:“熊山有穴,恒处神人,夏启而冬闭。是穴若冬启夏闭,乃必有兵”,所以,在中国古代,熊更多是男性特质,代表着忠诚或对家族的呵护。

江永出土的这件刻神兽纹带盖铜樽,可以说是东汉青铜铸造的一枝奇葩。在汉代,青铜器逐渐淡化了商周青铜器的诡异、神秘、狰狞而又繁富的色彩,转而注重写实、人性、自然、简约、质朴的艺术风格。它摆脱了商周礼器程式化的威严神秘,转而向返璞归真的实用器型发展。同时,制作工艺也不如商、周、战国时期的纹饰繁缛、华丽,而是采用了古代青铜装饰中出现时间最早、应用时间最长的模铸工艺和要求手工技艺较高的细线錾刻工艺,在青铜器上勾画出一幅东汉颇为流行的祥瑞图。

汉代青铜器实现了从装饰到实用的华丽转身,这类刻神兽纹带盖铜樽对后来盛酒器具的发展,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即便在永州博物馆里,只要人们轻轻揭开它的盖子,仿佛就能闻到两千年前的酒香。(平德  楚天雨)

上一条 来永州市博物馆,看永州珍宝,赏瑶族民俗 1970-01-01
下一条 来郴州市博物馆,看看唐代女性的化妆品 1970-01-01